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1.专业名称: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
2.专业代码:0116-3
二、招生对象与基本学制
1.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2.基本学制:4年
3.办学层次:4年制高级工
三、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机械设备的操作、安装、使用、维护和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能胜任制造加工、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机电设备使用和维护维修等工作任务,具备较强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具备识图、绘图、机械材料选用及自动控制等基本知识,取得装配钳工国家职业资格中、高级和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
四、毕业标准
1.知识结构
1.1基础知识
(1)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
(2)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
(3)了解专业领域范围内的劳动力市场现状,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及地方创业鼓励措施。
1.2.专业知识
(1)掌握机械加工基础知识。
(2)掌握机械设备常用工量具的选择和使用的基础知识。
(3)掌握机械制造在本专业运用的基础知识。
(4)掌握机床的构造、性能、使用、维护、修理、检测、技术管理等有关的基础知识。
2.能力结构
2.1通用能力
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熟悉企业生产流程,严格执行机械设备操作规定,遵守各项工艺规程,重视环境保护,并具有独立解决常规问题的基本能力。
2.2专业能力
(1)能够识读中等复杂程度产品零件及装配图、机床设备电气原理图;
(2)能绘制中等复杂程度产品零件图、装配图;
(3)能够具有编制和实施机械加工工艺的能力;
(4)具有选用夹具和设计简单机械加工夹具的能力;
(5)具有选用量具的能力;
(6)具有装配钳工高级工操作技能;
(7)具有产品技术测量、质量检验的能力;
(8)掌握良好的CAD技术,具备数控车、铣床一般维护与保养能力。
2.3.素质结构
1.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2.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团队合作能力;
3.具有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查找资料、文献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
5.具有合理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心里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五、职业(岗位)面向与职业资格
1.职业面向
(1)主要就业岗位:机床操作工,在机械零件加工及产品制造部门从事机床的操作、调整、常规维护维修及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的技能人才。
(2)其他就业岗位:CAD软件应用技术员,从事各种机加工零件图及产品装配图的绘制工作;机械制造行业的检测员岗位。从事机械制造行业产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工作。
(3)未来发展岗位:经过企业的再培养,还可从事企业本岗位的工作现场管理,能独立机械设备的技术难题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技能人才。
2.职业资格
(1)装配钳工国家职业资格中、高级。
(2)其他资格证书:维修电工职业资格中级。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一)公共基础课
1.公共基础必修课
(二)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
实习课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基本要求
本专业中,理论教学占总学时的36.58%,保证学生修完本方案确定的公共基础课的内容和学时。专业课学时占总学时的63.42%,其中认识实习(综合实习)安排在第一学年上学期,跟岗实习安排在第二学年的上学期,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整年。
(二)学时比例表
(三)教学时间分配表八、教学保障
(一)师资队伍
建议课程配套的师资按照专业教学团队的形式进行组建,教师团队应具备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专兼结合、双师型结构,具有一体化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能力。
(二)教学设施
1.校内实训场地
校内实训场地应按照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满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进行配置。专业实训室建设成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生产基地。见表:
2.校外实训场地
根据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条件要求和专业顶岗实习岗位的安排,校外实习基地应该能够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以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三)教学资源
1.教材建设
为了满足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需要,推进项目引导、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在已有教材建设的基础上,专业一体化课程组织专业骨干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着力抓好钳工类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的特色教材及相应配套工作页的建设工作。
2.数字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指便于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能够从外界获取的各类软硬件资源,形成的教学资源库,包括网络资料、专业技术资料、作业指导书、设备说明书、设备维修手册、设备使用手册、传统教材以及引导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工作页等。同时,为了提高专业教学的开放性和充分利用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应将专业核心课程建成网络课程,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下载相关资料进行教学。网络课程包含电子教案、题库、在线测试、师生互动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
公共基础课采用模块教学,专业基础课采用讲授、演示、练习等教学方法,专业技能课、实践课尽量采用一体化教学。
1.强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型案例或项目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设计典型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4.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学习评价
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一体化课程考核与评价应突出能力考评原则,综合考虑国家职业标准、企业岗位胜任力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等因素,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基于企业工作任务的真实性评价相结合,突出职业效度。
课程的考核应打破传统的单纯依靠笔试考核的方式,可采用笔试、口试、实操、作品展示、成果汇报、演讲等多种方式进行。强调过程考核和实际应用能力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模块末期考核,即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评价,由学生自评成绩、组内学生互评成绩和教师考评成绩三部分组成;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模块结束时,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企业、学校共同完成总结性考核,对学生整体技能情况的评价,考核的内容采用学生未学过的、且与已学过的难度相近的任务作为考核评价的载体。
必修(考试课)课程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合格。
选修(考查课)课程的评价方法,建议在教学中按学习任务评分,各学习任务评价标准参照各课程标准,评定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作为该选修课程的考核成绩计入学籍档案。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结合课堂提问、现场操作、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加强平时考核的力度,注重过程考核。 (2)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强调课程结束后,结合真实产品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并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六)质量管理
掌握必须的公共文化基础课,具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体质达到合格标准。全面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专业技能,能胜任制造加工、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机械设备使用和维护维修等工作任务,具备较强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具备识图、绘图、机械材料选用及自动控制等基本知识,取得装配钳工国家职业资格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九、毕业要求
学生在规定学制年限内按时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符合以下条件者准予毕业,并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验印、由学校颁发的技工学校(或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证书。
(一)操行成绩合格及以上;
(二)学业成绩合格,即毕业时经补考不及格课程不超过2门考试课、1门考查课,或1门考试课、2门考查课,或取得规定的毕业学分;
(三)获得本专业相关工种、与培养目标相同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十、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