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1.专业名称: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
2.专业代码:0203—2
二、招生对象与基本学制
1.招生对象:已取得电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者
2.基本学制:二年制
3.办学层次:预备技师
三、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的技能人才。能胜任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等工作任务,具备较强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具备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具备一定企业工作经验,能对初、中、高级电气维修工人进行培训和指导;会独立撰写技术论文的电气维修高技能专门人才。取得预备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
四、毕业标准
1.知识结构
(1)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专业英语知识。
(2)具有常用电子元器件、集成器件的应用知识。
(3)具有传感器应用的基本知识。
(4)具有应用机械传动、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基础知识。
(5)具有PLC、变频器、触摸屏、单片机的应用知识。
(6)具有交流调速技术的应用知识。
(7)具有电气控制系统电气绘图与设计的知识。
(8)具有数控系统中检测系统、控制系统和伺服系统的知识。
(9)具有计算机接口、工业控制网络和自动化生产线的基础知识。
(10)具有检修机械设备电气系统故障的相关知识。
(11)具有本职业的相关“四新”知识。
(12)具有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
(13)具有同本职业工种相关行业的基本知识。
2.能力结构
(1)通用能力
1)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适应电子技术发展的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2)具有一定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能力,能培训和指导本专业初、中、高级技术工人进行生产活动。
(2)专业能力
1)能读懂电气控制系统原理图。
2)能读懂进口设备相关英文标牌及使用规范。
3)会测绘电气控制线路。
4)能根据工艺要求,设计电气控制原理图和电气接线图,并能安装、调试和运行。
5)能安装、调试与检修数控车床电气控制系统。
6)能安装、调试与检修复杂机械设备的气动控制系统、液压控制系统以及电气控制系统。
7)会编制电气设备大修工艺。
8)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根据企业的发展及需求改造和革新原有设备。
3.素质结构
(1)具备中职毕业生应有的基本理论素质、文化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
(2)具有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态度等职业素质;
(3)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
(4)具有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快适应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五、职业(岗位)面向与职业资格
1.职业面向
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及任职要求
2.职业资格
(1)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预备技师。
(2)其他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低压电工上岗证。
六、课程设置和基本内容简介
1.公共课设置和基本内容简介
(1)体育与健康(学时:60)
内容简介: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2)班会(学时:60)
内容简介:主要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心理健康、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
2.专业技能课设置和基本内容简介
(1)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装置维修(学时:52)
内容简介:本课程内容包括数控机床电气检修基础、数控装置电气故障检修、数控机床PLC电气故障检修、交流进给伺服系统电气故障检修、主轴驱动系统电气故障检修、自动换刀装置电气故障检修、辅助系统电气故障检修等相关内容。
(2)单片机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学时:104)
内容简介:详细介绍了AT89S52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和片内外围部件的工作原理,Keil C51编程基础知识,并从应用设计的角度介绍AT89S52单片机的各种常用的硬件接口设计,以及相应的Keil C51接口驱动程序设计。能根据控制要求设计单片机控制的系统电路,会运用Protel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制作印刷电路板,会利用Keil C51软件编写源程序。
(3)工业机器人调试(学时:52)
内容简介:主要内容包括工业机器人概述、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与驱动系统、工业机器人的手动操作、机器人指令基础部分等内容。
(4)培训与管理(学时:26)
内容简介:使学生具备对中、高级工进行实际操作指导,掌握电气设备的检修管理,掌握电气设备维修的质量管理。
(5)可编程控制系统编程与维护(学时:156)
内容简介:主要内容包括典型电路(起—停—保电路、振荡电路、分频电路、延时电路等)的程序编制,将较复杂梯形图程序改写成指令语句表程序,单流程、并行性分支、选择性分支三种流程的编程,
用顺序控制的三种编程方法编制程序并作比较,数据输入、输出及数据处理程序的编制,FX—4AD和FX—2DA的编程,通过人机界画面设置简单图形及其属性, 并由PLC程序校验。
(6)电子电路安装与维修(学时:104)
内容简介:主要学习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及非线性应用方法,掌握逻辑函数的各种表示方法,卡诺图化简法并能熟练使用集成门电路,掌握常用中规模集成电路在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逻辑电路中的应用方法,掌握脉冲波形发生的电路设计和A/D,D/A转换技术及应用,能运用所学电子技术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备电子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7)交直流传动技术(学时:52)
内容简介:本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交直流调速系统概述、开环直流调速系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和双闭环调速系统等系统的工作原理、接线、调试及故障排除等。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掌握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晶闸管--电动机直流调速系统分析及其调试方法,熟悉晶闸管--电动机可逆直流调速系统,了解全数字直流调速系统及其应用,熟悉交流变频调速系统工作原理及控制方法,熟悉脉宽调制型(SPWM) 变频调速系统工作原理,掌握全数字式通用变频器的应用。
(8)电力电子技术(学时:52)
内容简介:主要内容包括整流、逆变、斩波和交流电力变换。同时它作为强弱电之间交互的重要环节,要熟悉结合控制、电子学、电力系统的知识。
(9)预备技师综合实训(学时:156)
内容简介:能熟练掌握运用已学的电子、电力电子、自控和PLC控制技术,熟悉案例的技术指标和主要技术参数,熟悉电气控制系统原理图,熟悉系统各环节工作原理,掌握程序没计方法,了解系统调试方法和步骤。
七、教学时间分配表
高级工起点预备技师
八、教学计划
九、课程实训与教学实施
十、教学保障
1.师资条件
建议课程配套的师资按照专业教学团队的形式进行组建,教师团队应具备教育观念新、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专兼结合、双师型结构,具有一体化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能力。
2.实训条件
(1)校内实训场地
校内实训场地应按照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进行配置。专业实训室建设成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生产基地。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情况一览表
(2)校外实训场地
根据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条件要求和校外实习岗位的安排,校外实习基地应该能够提供足够的实习岗位,以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3.教材建设
为了满足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需要,推进项目引导、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在已有教材建设的基础上,专业一体化课程组织专业骨干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着力抓好电气类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的特色教材及相应配套工作页的建设工作。
4.数字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指便于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能够从外界获取的各类软硬件资源,形成的教学资源库,包括网络资料、专业技术资料、作业指导书、设备说明书、设备维修手册、设备使用手册、传统教材以及引导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工作页等。同时,为了提高专业教学的开放性和充分利用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应将专业核心课程建成网络课程,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下载相关资料进行教学。网络课程包含电子教案、题库、在线测试、师生互动等内容。
十一、教学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教学模式,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全班学生以5~6人为一个小组。以小组学习为主,以正面课堂教学和独立学习为辅,根据需要三种方式交替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始终贯穿教学全过程,以体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核心特征。
2.教学方法与手段
(1)强化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注重以任务引领型案例或项目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设计典型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4)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十二、教学评价
一体化课程考核与评价应突出能力考评原则,综合考虑国家职业标准、企业岗位胜任力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等因素,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基于企业工作任务的真实性评价相结合,突出职业效度。
课程的考核应打破传统的单纯依靠笔试考核的方式,可采用笔试、口试、实操、作品展示、成果汇报、演讲等多种方式进行。强调过程考核和实际应用能力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和模块末期考核,即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各类作业情况进行的评价,由学生自评成绩、组内学生互评成绩和教师考评成绩三部分组成;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模块结束时,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企业、学校共同完成总结性考核,对学生整体技能情况的评价,考核的内容采用学生未学过的、且与已学过的难度相近的任务作为考核评价的载体。
必修(考试课)课程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合格。必修课程按教学计划学分标准计入毕业总学分。
选修(考查课)课程的评价方法,建议在教学中按学习任务评分,各学习任务评价标准参照各课程标准,评定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并计入相应学分,作为该选修课程的考核成绩计入学籍档案,该课程各学习任务累计所修总学分数计入毕业总学分。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课堂提问、现场操作、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加强平时考核的力度,注重过程考核。
(2)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强调课程结束后,结合真实产品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并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十三、编制说明
1.《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试行)》。
2.《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