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期自我意识急速增长并通过各种渠道表现出来,生命力的内在冲动既代表着青春活力,又因代沟的存在、同龄人的竞争而难免冲突和隔阂。为解决这一矛盾,可以借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十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在食足衣暖之后,人们关注的是生命的安全,工作的保障。有了充分的安全感,我们才能发展自己、融入社会,同时相安无事。那么安全感由何而来?如何保障?就要领先我们的实力:生存力、工作能力、整个社会生产力。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如果不能拥有足够的实力,就会失去安全感,以致心理失衡精神崩溃。
(2)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人们往往很难了解自己本身。你的兴趣是什么?有什么特长?你的特长在整个社会竞争中处于什么地位?对此都要一一做出正确估计。然后根椐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找准努力的方向。
(3)生活切合实际。理想是一回事,幻想是另一回事,青年人容易幻想却误以为是理想。即使理想也只能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实现。见异思迁、心血来潮、心比天高一般来说极难使人成功。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青年人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如果不考虑周围的环境(包括文化环境、思想环境、社会环境)就会引起负效应。有些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在城市行得通,在农村就不被接受,有些在机关生得通,在厂矿就不流行。说话做事必须审时度势、区分对象。
(5)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首先,培养性格的“灵活性”。不苛求环境而是积极地适应环境,不苛求他人而是宽容有度,不苛求自己而是超脱灵活。其次,使自己尽早成熟起来。长大就不是长“熟”,心理上的成熟表现在:对自己负责,有能力照顾自己的生活。对家庭负责,有能力使亲人、朋友快乐。对社会负责,扶老携幼,维护公德,造福人类。对行为负责,关于以理智判断事物处理事情。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青年人毕竟才疏历浅,要善于学习,虚心学习,借鉴同龄人成功的经验,学习中老年积累的经验。学习经验要注意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确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注意集中你的注意力与潜力,充满自信。百折不挠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全身心地投入你的工作。其次,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表情自然、举止文雅。衣着得体。谈话注意分寸。恰恰相反当地反映自己的心灵美。注意待人接物的常识。第三,拉近地理距离即拉近心理距离。第四,增加交往频率,密切相互关系。第五,增加共同点,找着共同语言。第六,性格、能力互补,取长补短。
(8)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消极的情绪有害于自己,同时也有害于他人。向亲友倾泻衷肠是积极的,但迁怒于他人是有害的。压抑愤怒可保证他人有因自己情绪坏而受伤害,但消极情绪长期积蓄也会给自己带来灾害性打击。所以处理情绪时要注意发泄和控制的时机、对象和尺度。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度地发掘个性。个性偏执不好,没有个性的人也不存在。只要被社会接受,自己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应该发掘出来。这样在自己是闪光点,在社会是绚丽的色彩。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